让孩子们“安居乐学”

——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寄宿文化掠影

     上周日,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学生返回寝室楼时,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:四周的墙壁一片蔚蓝色,上面还有小丑鱼、大海龟、海豚……“哇!真漂亮!”孩子们在“海底世界”前流连忘返。
     这面“动漫墙”,是学校花了几天时间精心打磨的。学校执行董事叶赛乐说,学校地处下沙,是一所寄宿制学校,学生鲜有机会去海洋公园游玩,学校此举就是为圆他们的“海洋梦”。“让学生们安居乐学,这就是我们的寄宿文化。”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家庭教育的还原剂
     “孩子们,你们今天表现得特别好,真棒。”数学教师吴双燕上完课后由衷地赞叹道。台下霎时间沸腾了,有个孩子说:“您叫我们孩子,我们可以叫你妈妈吗?”吴双燕激动地说:“当然可以啦,我就是你们在学校的妈妈!”
      记者在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:课间,一群群孩子会围着老师,抱着老师,搂着老师,亲热地管老师们叫“爸爸”“妈妈”……
     “我们学校全员寄宿,不少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地工作,很少和孩子相处。学校希望垒一个温暖的小窝,让教师去当他们的‘爸爸’‘妈妈’。孩子们的事就是家里最重要的事。这也是老师的使命与责任。”叶赛乐说。
胡建芳老师班上的小杰(化名)曾经感染甲流,学生家长担心家里另一个小孩被感染,恳请胡建芳在学校里照顾小杰。胡建芳自己也有一个8岁的女儿,她下班后就带小杰回家。在小杰发烧的两天里,需要随时关注身体状况,胡建芳夜里三番五次为小杰测体温、敷毛巾,到第三天,终于退烧。
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:生活老师王秀英连续3年每天晚上给小伦(化名)用药水擦拭过敏的身体,直至小伦痊愈毕业;梁明华老师在冬夜里抱着生病的孩子入睡……教师将“爱”内化成个人的行为,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对服务文化理念的实践,为此建立的教师服务手册,它涵盖了学业服务、情感服务、活动服务、生活服务四个方面,细化为100个“一”,如“每天和孩子说一句话”、“每天给孩子一个微笑”、“每周抱一抱孩子”等。
     “这些细则看似繁琐,可坚持去做后,发现自己和学生捆绑在一起,再也分不开了。”胡建芳说。
     小伟毕业快三年了,近来他生怕自己长不高,想去拍骨龄,受到了家长的阻拦。小伟习惯性地想到了另一个“爸爸”——吴志平老师。吴志平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,终于说服了小伟。“看来我这个教师爸爸要一直当下去啦。”吴志平笑着说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家校合作的催化剂
     一年一度的家长开放日如期举行。四年级是以“今年我十岁”为主题的感恩活动,四(5)班的一个男孩将蛋糕送入妈妈口中,说:“妈妈,我爱你!”妈妈顿时热泪盈眶,与孩子深深拥抱。活动最后,家长们不约而同由衷地说:“平时工作压力大,很少和孩子相处。感谢学校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,真是用心良苦啊!”
     杭实外小学部校长沈祖德认为,寄宿制学校能够为学生营造家庭的氛围,却不能替代家庭教育。相比普通的学校,寄宿制学校更应该畅通家校沟通的桥梁,让家长参与各种教育活动。
     当面对面的家访逐渐被电话、邮件、QQ聊天等替代时,该校仍然保留着传统的面对面家访,教师们或是走进学生的家,或是走进家长的单位。在杭州市机电市场上班的陈先生感慨道:“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老师去过咱们家,也到过市场,比起同事孩子们的学校更加尽心啊。”
     为了增进家校沟通,学校还开展一系列“请进来、走出去”的活动。每年12月设有家长开放日活动,邀请家庭教育专家为家长开设讲座;请家长进来,与孩子们共同开展亲子活动;利用清明假、春秋假到温州、台州、义乌等生源地召开家长会,与家长进行零距离的对话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学生成长的氧化剂
     “我觉得小丑鱼好可爱呀”“我想自己设计墙上的图 案。”308寝室正在进行睡前谈话交流,“海底世界”成了大家的热门话题。
     “睡前聊天十分钟”,是该校寄宿管理推出的一项新举措。就寝前的十分钟,是孩子们的快乐时光。可以说说班里的趣事儿,学校里的新鲜事儿,还有伙伴间的糗事儿。
     副校长单海华告诉记者,寄宿生活为学生提供了“社会性”成长的契机,学校尽可能为他们搭建平台,在活动中发生“氧化反应”,提升孩子的各种品质。
     目前,该校组织了“我行我会”系列自理能力展示,如洗袜子、系鞋带、叠被子、穿衣服等;“我型我秀”系列寝室布置展示,如元旦节,生日会等;“大手拉小手”活动,让下沙大学城里的大学生与孩子结对,帮助他们快乐成长。
     2008年11月,杭州实验外国语学校出版了《石头剪子布》。这不是一本单纯的作文书,里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寄宿制生活,其中的寝室里的趣事儿,以及孩子们丰富的观察力及想象力,超乎老师们的想象。
     “《石头剪子布》蕴含着‘无游戏不成童年,无规矩不成方圆’的教学理念。目前,学校正在进行‘民办寄宿制学校服务文化如数家珍模式’的课题研究,期待能够成为教师的规矩和方圆,为寄宿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。”叶赛乐说。
编者注:此文转载自2010年4月24日浙江《教育信息报》,作者蒋亦丰系该报记者。